1. 首页 > 星座杂谈

传统酒文化之酒店 酒店的渊源 关于我国传统酒文化的介绍

  导读:今年说酒店,一般是说住宿的地方,古代的酒店是卖酒的店家,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比如酒肆、酒家等等。那么,你了解传统酒文化之酒店是怎样的吗?想了解酒店的渊源是啥子,酒旗是啥子,就来瞧瞧小编的说明吧。

  酒店

  卖酒与为顾客提供饮用器具、场所及各种服务的店肆,古往今来有各种名称,如酒肆、酒舍、酒垆、酒家、酒楼、酒馆、酒店等。无论其叫啥子名称,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迁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经济生活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酒店的渊源

  酒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诗经·小雅》中一首宴亲友的诗《伐木》写道:“有酒滑(xǔ)我,无酒酤我。”意思说,有酒就把酒过滤了斟上来,没有酒就去买来。从此就可以看出,西周时人们已习惯于到市场上的酒肆买酒了。战国时酒店发展最快,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谈到以刺秦王闻名的荆轲:“嗜酒,日和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与而歌于市中,相乐也。”此种酒店基本上与后世的酒馆没有啥子差异了。经战国到秦,不仅都市里有酒肆、酒店,连一般的乡镇也都有酒店。后来连士大夫级别的人也常去酒店饮酒,《南史·颜延之传》记其逸事云:“文帝尝召延之,传诏频不见,常日但酒店裸袒挽歌,了不应对。”

  唐代酒店进一步发展,当时长安的酒楼,楼高百尺,酒旗高扬,丝竹之音嘹亮。酒楼因酒店之房舍建筑而得名,也意味着酒店规模的扩大、服务项目的增多和饮食供应品位的提升。后来人们将规模较小、条件相对简陋的酒店称为“酒馆”、“酒铺”,而将档次高些、带楼座并有各种相应服务的酒店称之为“酒楼”。

  酒旗

  酒旗伴随着酒店而生,《韩非子》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县(同“悬”)帜甚高。”“帜”就是酒旗,后世人称:“酒市有旗,始见于此。”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了解利用酒旗来作为酒店的标志了。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唐代不少诗歌作品中均有描写:“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

  一般酒旗上署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有的店家还在酒旗上注有经营方法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如清代小说《歧路灯》中,开封祥符三月三吹台会上的那面“飞在半天里”的“酒帘儿”写着“现沽不赊”。

  酒旗还有壹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最初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

  民俗小百科:太白楼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其居在酒楼”,每日至贺兰氏经营的酒楼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的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唐威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并闻名于世。明朝重建时,将“太白酒楼”改为“太白楼”,流传到现在。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酒文化之酒店,酒店的渊源”内容,希望能够向我们带来帮助。